8月4日,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“民声直通车”关注了普陀区新村路长期以来的施工扰民问题,报道戳中了许多市民的“痛点”,网友们纷纷表示,“半夜确实很吵”“之前在这骑车摔过”“能不能建立一个市级平台统筹施工”……
看来,大家苦新村路施工久矣。其实,对于新村路道路提升工程,居住在周边的居民也都表示理解,毕竟,要想获得更好的通行条件,施工所带来的“阵痛期”无法避免。但是红盘,市民不解的是,工程实施过程为何会给市民带来了如此多的困扰?这段“阵痛期”到底要多久才能结束?
职能部门对此的回应是,新村路正在进行的是“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”,难点在于涉及电力、通信、水务等多家管线单位,需要分时分段依次进场施工。只有等所有单位完成作业后,才能进行最终的道路铺设和设施统一修复。因此,漫长的工期和目前红盘看到的坑洼、不平整,被解释为工程推进中难以避免的“中间状态”。
官方也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: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完成道路全面铺设。然而红盘,这个承诺却让不少关注此事的市民,心中打上了一个更大的问号。
回顾一下时间线:今年6月初,普陀市政方面曾公开承诺,新村路工程将在7月底完成,并且原则上5年内不再开挖。可到了7月底,记者实地走访时,现场施工人员却又表示自己参与的工程部分大概要到8月底才能完工。采访过程中,有市民收到了区职能部门的回复,又将全面铺设完成的节点推到了“第三季度”,完工的承诺日期可谓是一推再推,公信力大打折扣,这如何让饱受困扰的市民相信第三季度就一定是终点?
新村路的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,也折射出当前城市更新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挑战:在涉及多个管理主体、需要分阶段实施的复杂市政工程中,是否能打破部门间的壁垒,建立更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,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施工和工期延长对市民生活的影响。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路径,不仅关乎新村路改造工程能否如期高质量完成、切实“还路于民”,也关乎未来类似城市更新项目能否获得市民更广泛的理解与支持。
目前,普陀区架空线入地指挥部已表达了加快进度、加强管理的态度。第三季度能否如期完成全面铺设,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扰民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缓解,周边居民正拭目以待。“民声直通车”也将持续关注新村路改造工程的进展,推动市民关切得到切实回应,见证这条道路最终恢复畅通与宁静。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